老话说“没过十五还是年”,正月十五过后,年味才算真正结束,该打工的打工,该上学的上学,正月十五还没过,就代表着还在过年的氛围之中。
还有一句老话,“三十的火,十五的灯”,意思是指,大年三十(除夕)晚上,家中的炉火要烧得旺旺的。正月十五(元宵节)晚上,家中的灯光要保持常亮。
老话既然能流传到现在,仍有它存在的意义。不知道有多少地区,有“正月十五大如年”的说法(体现了正月十五节日的重要性)。
正月十五元宵节是过年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,象征着团圆和美满。一方面,通过庆祝元宵节来延续春节的喜庆氛围。另外一方面,家人或朋友们会再次团聚一堂,吃团圆饭,第二天可能就各奔东西了,再次见面就是下一个春节了。
关于正月十五元宵节,不同地方也有不一样的习俗或禁忌,本篇内容,小帮手和大家说的1不洗,2不借,3避免,可以了解借鉴。
在民间传统文化中, “发” 与 “发财”“发家” 等的 “发” 同音,如果去洗头、剪发,有 “洗掉” 或 “剪掉” 的意思,谐音上就好像把 “财气”“运气” 等洗掉或剪掉了,所以忌讳在正月十五这天洗头、剪发。
还有一种说法,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代表着团圆、美好,在这一天保持完整无缺,寓意比较好。而头发属于人体的一部分,完整的头发象征着完整、圆满,如果洗头、剪发可能破坏这种美好的寓意。
正月十五是阳气初升的节日,而水在五行中被归为“阴”。洗头时大量用水,有与节日的“阳气”相冲的说法。
当然,不同地区对上述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,以当地的习俗为准。
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,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借米给别人,会把自己的运气借走。在一些传统文化中,粮食是财富和运气的象征,借出粮食可能意味着将自己的好运和财富分享给他人,从而可能导致自己未来的运气不佳。
也有正月十五借米 “漏财”的说法,俗语说:“正月借米,一年见底”,即借米会导致家中粮仓难满,预示贫困。
另外,正月十五当天,自家的米缸(或盛米的容器)不能见底,见底是不好的兆头,或预示着一年生活艰难(诸事不顺)。因此,在正月十五,不仅不能借米,还要补满米缸。
部分地方有“正月十五借出钱,一年四季不还家”的说法,意思是借出去的钱可能很难收回。
而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,正月十五是很重要的日子,与人们的财运紧密相连。这天借钱给别人,寓意着或将自己的财运分享出去。
正月十五还有天官赐福的说法,这天天官赐福给善良、虔诚的人们。如果在这一天借钱,无论是借出还是借入,都是一种不恰当的行为,可能会让天官觉得此人财运不稳定,从而不给予其财运方面的福泽,带来财运上的不顺。
正月十五是元宵节,在这一天,人们会点亮各种灯具,如灯笼、花灯等,以祈求当年好运。
完美真人古人们还认为,灯具的光亮代表着个人的气场和运势,破坏它们可能会削弱个人的气场,导致运势下降。
如果在这一天破坏了灯具,意味着可能会打破这一年的运势平衡,带来不好的运气。
正月十五这天,点亮灯具还被认为是一种祈福和避邪的行为,灯具的光亮能够驱散黑暗和邪恶,有保护家人免受不幸侵扰的说法。
正月十五是上元节,也被称为大帝的诞辰。在这一天,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,祈求天官赐福。杀生则是不尊重的行为,可能会影响祈求福祉的效果。因此,为了避免影响吉祥如意,人们在这一天选择不杀生。
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说,在以前农耕社会依赖牲畜耕作,牛、猪等动物会很重要,如果正月十五杀生,有对“家畜神灵”不敬的说法,影响一年的农业生产。
在南方的一些地区,有正月十五杀生会“冲撞”灯神的说法,也导致不顺。
“祸从口出”这个成语大家都听过,正月十五是元宵节,也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,如果在这一天说脏话,古人们认为,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运势和家庭和谐。
还有一种说法,民间认为,正月十五说脏话会招来“口舌是非”,或预示全年争吵不断、人际关系紧张。俗语说“元宵骂一句,一年吵到黑”,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北方部分地区,还有“元宵闭口福自来”的说法,家长会提前提醒孩子,正月十五当天禁止说脏话,如果说了脏话,需立即吐唾沫或拍打嘴巴“祛晦”。
上述就是关于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和禁忌,哪些事能做,哪些事不建议做,哪些事需要提防等等。
“趋吉避凶,团圆和睦”,如今虽然忘却了很多,而子啊以前也反映了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,也算是一种记忆吧。
对此,你怎么看呢?
来源:农民的小帮手
声明:本条信息仅供学习交流,不代表本平台观点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时隔1年半重返赛场!两届温网冠军1-2遭逆转,无缘复出首胜
2月26日,WTA250奥斯汀站首轮比赛进行。两届温网冠军、前世界第2科维托娃迎来产后复出的首秀,这是她自2023年中网之后的首场正式比赛。在面对英国选手伯雷奇的比赛当中,科维托娃在先胜一盘的情况之下,连丢两盘遭到对手逆转,无缘产后复出首胜。首盘比赛科维托娃连破对手两个发球局,连下4局取得4-0的...
汪峰,算不算得上是中国音乐教父?我扒开了三个真相
“汪峰上头条”的梗玩了十年,但今天我们要认真讨论:他配不配得上“中国音乐教父”的称号?这个问题的答案,或许藏在近30年中国摇滚乐的裂变史里。从鲍家街43号到头条热搜王1994年,中央音乐学院高材生汪峰组建“鲍家街43号”乐队时,没人想到这个拉小提琴的学院派会成为中国摇滚的破圈者。早期的《晚安北京》...